在網上找到一篇談中式裝裱的文章,是劉墉寫的,雖然我對中式裝裱流程還不是很熟悉,但此文相當精準且合理的反映實際可能的狀況。
此文最後總結八點主張,尤其第八點就是敝工作室Bookmat書頁形式裱褙和立體裱褙的主要用意,將壓克力和畫心隔開,以利內部空氣流通
書頁形式裱褙也可以利用視覺框寬度,遮蓋畫心原作四周圍,所以無須對畫心修邊。
以下節錄部份重點轉貼分享。
-
"一张油画或水彩,若被交给了差的装框店,装进了差的框子,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,只要换个框子就成了。
一张国画如果被送进了差的裱褙店,麻烦可就大了,你可能会发现画面褪了色、起了泡、出了霉斑黄点,而且拿回来的画面,比送去时小了。这是什么原因?
因为西画的装框,只是在绷好的油画外加框子,或将作品配上压在四周的艺术纸版或麻布,再加背板、玻璃和框边,
装框的人是不改变作品的。
但是国画不一样,有时候站在裱画店,简直让人觉得是进了裁缝铺,裱画师不但切绫子、织锦,而且切画!因为他必须把画的四边修整好,才能把画和绫子边黏在一起。
偏偏中国的宣纸、棉纸,这种薄而柔软的长纤维纸,画了之后便要绉,
绉了之后需要用浆糊将它与另一张白纸黏在一起,再黏在墙上拉平(裱画的术语叫「托底」、上板)。这么一来,那种遇浆糊处理的画,
即使原来四边一般大,也会有些改变,而不得不在修边时切正。于是在裱画店的字纸篓里,我们常会看到一条一条,有笔墨、色彩的纸屑,那就是──原作。"
"尤其可怕的是,重裱一次也就得把原来黏在画后的「托底白纸」,既撕又搓地揭下来一次。请问那画面以及画上的色彩、笔墨,能不受损吗?
中国画的裱褙,不论水裱、干裱、飞托、搭托,都脱不了浆糊,也自然得受浆糊的「洗礼」。除了商品画的机器裱褙,再怎么高明的裱工,都无法避免浆糊中的水气渗透到画中。
所幸国画用的墨,是最安定而不易晕散的,其它色彩由于用得薄,又加了许多胶,也就不太容易「跑色」。
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,
如果画家想用很重的色彩,甚至画得像油画一样厚的时候怎么办?答案是:不能裱或不易裱。最可以肯定的是颜色太厚的不能做卷轴,因为不易卷,颜色又会裂。"
"
中国家庭不适合挂立轴!读者看到这句话或许会吃惊,但是请想想:中国人炒菜的油烟是不是比洋人的烹煮大得多?中国人用的宣纸和西方水彩纸比起来,
哪种容易吸油烟、挂灰尘?
家里挂立轴的人,
有几位不曾见过风一吹,立轴就摇摇摆摆、乒乓作响的情景?又有几张立轴字画,能不随着晴雨变化,而翘来翘去?
又有几人家的房顶,高到可以挂六呎画面的长轴?甚至故宫经过温度控制的画,都难得有真平整的。
那么,
我们又为何要裱立轴?答案很简单:方便、价廉!最佳的储藏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展示方法!"
"请问那框子是否不平?甚至外面包了替代玻璃的塑料布?那胶布是否用强力胶死死地黏在画的背板上?请问画框后面是不是三夹板?而那三夹板是否紧紧贴在画的背后?
如果是,
那么密不透风,加上三夹板、强力胶中的化学材料,画框里的画能不斑?不霉?不变色吗?"
"综合以上的分析,我主张:
一、形式不能领导内容,
为了避免裱画的方式限制了创作,我们应该研究不需要经过浆糊处理的裱装方法,或尝试不必事后裱褙,也能平滑展示的纸张。
二、
多采取镜框,少使用卷轴,对于既有的卷轴,可以制作匣形框,也就是有深度的框子,将卷轴挂在其中展示。
三、为了使坚持采用卷轴裱装的作品获得保护,由国家设立专门研究机构,训练人才,并承接重要作品的裱装与修护。
四、裱画时,应要求「张壁贴板」的时间。
装框时应使用无酸板,或在背后与画作之间加装防护纸,以免背板掉色,造成污染。
五、尽量避免以塑料布替代玻璃,以便透气及维护。
六、绘画经纪人及画家应为作品的长远着想,采取最佳的裱装方式,其费用可以注明于画价中,也就是将画作与裱装之价目分别列出,以征信于收藏者。
七、
为免裱褙时因「修边」而切伤画作,采取四周以无酸「艺术卡纸板」或「包麻布纸板」的水彩画装框方式。或为保存传统风味,将绫布裱在四周的纸板上,而不直接接触原作。
八、
为使画作与玻璃保持一点距离,以利空气流通,并避免色彩较厚的作品与玻璃黏在一起。应利用四周卡纸的厚度,将玻璃推开。或制作匣形框,将作品悬挂其中。"
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2/0909/19/822609_235223001.shtml
-
112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257巷8號B1 (捷運唭哩岸站2號出口旁)
tel: 02-28238355
mobile: 0919143643
email: wenbao@gmail.com